2017年全国大学生天文创新作品竞赛(初赛)网络投票
投票时间:即日起 ~ 10月26日24时。投票说明:本页面为惟一投票页面,请使用手机微信登录投票。作品分“科技创新”与“科普创新”两类分别记票,每类均可“多选”。作品简介请见后文。请勿刷票,如发现严重刷票行为将取消相应作品参赛资格!
请关注"全国大学生天文创新作品竞赛"官方微信号: astrocaic
竞赛官网:http://caic.china-vo.org/index.html
附1:科技创新类作品简介(注:排序按作品提交时间早晚):
01、“基于SOHO计划的彗星搜索及太阳活动的初步研究”,曹铮(沈阳师范大学):
SOHO计划是由欧洲空间局(ESA)和美国宇航局(NASA)联合开展的合作项目,可有效地对太阳本体、周边甚至是整个太阳系范围内的活动实施观测。由于SOHO所拍摄的图片是国际共享的,所以除了专业工作者外,天文爱好者们也可以及时获得并分析图片上的信息。SOHO彗星搜索项目很好的实现了大众天文科普,人人都可以参与进来,即使你并不了解太多的天文知识,只要懂得方法,都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拥有个人的天文发现,而SOHO彗星的发现也会对太阳周边的研究有极大的推进作用。总之,我认为,参与SOHO彗星搜索计划不但能够让你对天文观测有一个更加全新的认识,还能够让你亲身体会到天文科研的乐趣中,可谓一举两得!是每个天文爱好者必不可少的经历。
02、“关于四维宇宙模型的猜想与推论”,候风华(华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
我们的宇宙是如何组成的,为什么三维的我们可以运动,不存在三维以下的运动可观测性,或者不存在三维一下的物质的运动,1维到四维又是如何卷曲起来的,我的作品提供了一种新的猜想,我们宇宙的四维模型是什么样的,这个宇宙模型又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为什么它能够存在呢?
03、“物质世界的疯狂假设”,阿力木·沙地尔(河海大学):
作品为一篇天文科普文章,更确切的说是一篇关于宇宙中黑洞、真空、物质三个元素之间一种神秘关系的疯狂假设。这三个元素非常热门又充满了神秘感,如今其中还是有大量的奥秘待我们去探索。虽然我不是学物理或天文专业的,但从小就对天文知识颇感兴趣,所以在这次难得的交流机会中想分享自己的一些观点,争取各位老师和学者的指教。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学生,写文章时受语言障碍,难免在文章中出现一些不恰当的用词或错句,希望读者能谅解。
04、“行星动态计算尺的设计与使用”,李文炜(成都理工大学):
作者根据简单的三角函数知识和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分析了行星和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运动规律,计算出从地球观察金星、火星和木星相对于太阳在黄道上运动的位置变化,并通过行星位置尺、角度测量尺、行星位置换算尺和黄道尺的组合使用,实现了通过行星动态计算尺的方式查询某一时刻金星、火星和木星在天空中位置的功能。
05、“太阳辐射对临近空间飞行器的影响”,甘旭东(电子科技大学):
本论文将目光着眼在我们最熟悉又陌生的恒星—太阳.它的诸多活动即使现在也是人类难以解释的,但又确实地影响着我们的世界.我们将重点针对太阳活动对地球临近空间以及临近空间飞行器的影响进行科普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一些改进意见。具体而言,本论文将依次介绍地球大气分层结构、电离层结构以及临近空间概念,并进一步介绍太阳辐射等对临近空间的影响,最后对临近空间飞行器的设计、应用等提出一定参考建议。
06、“简易电动行星视运动演示仪与对简化模型中行星视运动的分析”,李浩铮(南京邮电大学):
16世纪哥白尼波兰天文学家提出日心说,托勒密的地心说中提出的“本轮-均轮”模型被否定。这篇《对简化模型中行星视运动的分析》通过对简化模型的简单计算来呈现最初的“本轮-均轮”模型。虽然该模型已被否定,但是通过与该模型的对比,更有助于我们理解真实的行星视运动规律。简易电动行星视运动演示仪通过Arduino单片机对两个电机进行调速,模拟简化模型中内外行星的相对运动。
07、“Advanced Plossl 目镜光学设计”,殷凯(上海电力学院):
本人设计了一种光学品质优异、视角大、畸变小、良像圈大的一种目镜结构,并制作实现了这种目镜。在实际使用中,基本符合以上描述。由于该结构通过普罗素目镜改造而来,姑且命名为APL(Advanced Plossl)目镜。本目镜采用8片5组的光学结构,在plossl目镜后端添加了修正的结构,有着非常大的视角和优秀的观测效果。
08、“对宇宙飞行器航行动力的新猜想”,范红城(南京林业大学):
随着旅行者一号越飞越远,现如今已经距离太阳139AU,展示了人类的智慧,以及科技文明的发达,人类进行深空探索是必然的。但旅行者一号40年的飞行,但经过40年的飞行才到达太阳系边缘,充分展示了宇宙的浩瀚与人类的渺小,基于对旅行者一号以及对深空探测器的思考,本文对现如今的深空探测器技术做出论述以及对新型探测器的动力系统做出了猜想。
09、“运用Starry Night Pro Plus 6对中国古籍中“荧惑守星”记载的重新验证以及对结果的思考”,罗毅彬(山东大学(威海)):
荧惑守星在中国古代可是一件大事,那么中国古籍里记载的荧惑守心是否可信?通过Starry Night Pro Plus 6这一天文学软件,让我们去解决这个问题。并且用科学的辩证的眼光去探寻荧惑守星背后的含义。
10、“天体图像的识别与分类”,王楚涵(山东大学(威海)):
本论文主要通过灰度值和图形分割的思想来进行星体的识别与提取。之后引入马尔科夫场,从像素的角度,并引入概率的数学角度,来更有效地将其分类与识别。本文肯定了以上两种模型针对不同要求所展现出的优势,例如高度提取轮廓和无监督学习等。但是也指出了对噪声敏感,易产生过过分割等问题。也从参数设置和模型建立出发,考虑如何让该模型应用于更复杂天体图像的判断。具有广阔的前瞻性和可延续性。
11、“MATLAB辅助下对“恒星系诞生”的描述”,贺怡(重庆大学):
恒星在其生命周期内的演化过程,包含在天文学的恒星演化论中。从现有的理论出发,大致推到出单个恒星的演化时间通常在十亿年左右,至今人类不可能完整地观测某个恒星完整的生命旅程,所以目前的大部分理论模型仍是建立在假设与推测上的。但是,通过对大量的恒星的观测,总结规律,可以运用计算机技术展示出理论模型的模拟效果。该文通过matlab进行了星云中恒星诞生前的部分物理过程的模拟,并使其可视化。
附2:科普创新类作品简介(注:排序按作品提交时间早晚):
01、“《历算求索—中国古代历法概述》课件”,赵经远(黄淮学院):
历法即根据天体运行的周期,安排日、月和年的法则。中国古代典籍中有“钦若昊天”、“敬授人时”的记载,说明古人观测天象的主要目的在于洞察自然界的现象,发现它的规律,从而决定一年的季节,编成历法,使农事能够及时进行。中国天文学史实际上可以说是一部历法史。此课件比较通俗的介绍了我国历法的常见概念,并且选取了我国历史上几部出色的历法来讲解。
02、“民间星座调查”,郭怡悦(中央财经大学):
星座的传说自古至今都包含了人民对宇宙和未知的好奇与探索,本队参赛作品就从民间星座的角度出发,收集整理民间星座的资料,制作PPT讲义,展示星座之美,科普天文知识。
03、“畅游那神奇的宇宙”,牛华清(天津工业大学):
人的结果对宇宙来说的确是毫无意义,甚至你拥有的所有的所有,对于一年以后,十年以后,三十年以后的你可能真的并没有任何意义,可是它对于今天的你来说,就是有意义的!而生命真正的乐趣,是当你沉溺于某一事物时,完全忘我的刹那,那是一种内心的自由和平静,也是发自心灵上的一种震撼,因而我们更应该珍惜那个体验的过程,体验那各自快乐的瞬间。
04、“高师院校地球概论课程对天文科普的作用探究”,陈禹光(四川师范大学):
本论文为四川师范大学南十字天文社多位成员在总结多年以大学地理专业《地球概论》课程教学促进天文科普经验的基础上撰写而成。在指导教师宁龙梅的帮助下,本社成员至今已连续三年承担我校该课程的实验教学辅导工作。以教学工作结合社团自身发展,构建出一套以《地球概论》课程推动校园天文科普的理论体系并在教学实践和科普实践中得到检验。可以说是未来校园天文科普中非常值得探索的新思路,应当在科普界引起重视。
05、“原子?宇宙!”,张佳川(石家庄铁道大学):
在宇宙中发现原子的奥秘,在原子的世界洞察宇宙的玄机。这两者有什么千丝万缕的联系么?或许是天马行空的幻想,亦或是惊天动地的假说。一篇荒唐的文字或许能解开你内心的疑惑!
06、“璀璨的星球”,陈刚(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我们本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我们从哪里来,在我们的星球之外还有未知生命吗?探索宇宙奥秘,发现宇宙之美。
07、“海风吹向托勒密”,徐鸿远(华中师范大学):
科普天文学家托勒密在天文学及数学方面的杰出成就。图为托勒密的宇宙体系。
08、“星座科普: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星座分析非常准确”,吴怡(辽宁师范大学):
世界上70亿人,却只有十二个星座;每个星座平均来算大概6亿人,却在星座上拥有同样的特征。但是,正如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世上也不可能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会觉得星座特征十分准确呢?这就关系到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巴纳姆效应。
09、“天体摄影的发展史:底片时代”,陈荣胜(山东大学(威海)):
1840年,美国早期摄影家John William Draper拍摄下了第一张月面照片,这张模糊的照片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开始,在1840年以后到现在170多年间,天文摄影技术日渐发展,并成为一个重要的天文学研究工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CCD渐渐取代了底片的地位,成为科学家手中的利器,但是,在过去的时代,底片却也为天文学做出了大量不可估量的贡献。底片不仅仅是天文学研究的珍贵礼物,更是历史的见证。
10、“飞向宇宙深处”,秦鹏飞(华中农业大学):
“先驱者10号”是人类探索太空历史上第一个飞出太阳系的探测器,本详细介绍了它探测星空的历程,详细叙述了它从地球上发射到最后飞出太阳系过程中的每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11、“银河系与行星钟表表盘”,姚金辰(黄河科技学院):
天文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物理学科,自古便被人们所重视。近代以来,随着基础科学的不断发展,给人们进一步认识天文天体创造了可能。表盘设计的初衷是为让更多的人了解天文、宇宙,感受天文和宇宙的魅力。表盘以银河系的俯视图为背景,时针、分针和秒针的指针末端分别有地球、金星和土星的图案。当钟表计时时,置于指针上的行星便会以表盘背景银河系俯视图的几何中心为圆心作圆周运动。
12、“也谈虚拟天文台”,冯枭(贵州大学):
虚拟天文台是一种由新技术、新方法孕育出的新世纪天文平台,它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将全球范围内的研究资源无缝透明连接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数据密集型网络化天文研究环境与科普教育平台,它以明显的优势克服了海量数据带给传统数据方法的麻烦,因此在二十一世纪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作为新兴天文科普教育平台受到了业内外的高度重视,逐渐成为新世纪天文学的一颗新星。本文将以我国的虚拟天文台为中心,围绕此主题展开讨论,通过简单的语言和浅显的叙述,让更多的读者了解我国虚拟天文台的发展历程、相关概念、技术标准、数据中心与应用概况,使更多的爱好者能够简单了解并合理应用虚拟天文台,从而提高天文学科在我国的普及程度,提高我国公民的天文素质乃至科学素质。
13、“黑洞,再现”,王如义(安徽建筑大学):
黑洞,是一个神秘的代名词。多年来,困扰着科学家,同时也使得他们对其进行着魔的探索。作为21世纪的我们,怎么能在天文方面止步不前呢?“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应是我们必备的技能。你知道黑洞是什么吗?黑洞可以吞噬地球吗?黑洞的内部又存在着些什么呢?带着疑问和好奇跟我一起走进天文世界的《黑洞,再现》吧!该作品对以上关于黑洞的知识有详细的分析,会让你爱上天文哦。
14、“浅析中学生天文社团自发组织中短途外出观测活动的方式”,陈箐泽(东南大学):
现在在我国已有许多学校开展了由学校组织的外出观测活动。但更多的天文社团依然得不到学校在诸多方面的支持。他们的外出观测活动需由自己从头到尾地组织,并且独自面对与解决各方面的问题。笔者在高中任天文社团负责人时,曾组织过多次中短途外出观测,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文整理了天文社团自发组织中短途外出观测活动时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愿能为大家的活动组织提供一些参考。
15、“流星的前世今生”,马良骥(北京理工大学):
本作品采用科普文章的形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翔实确凿的数据介绍了流星的成因与其寓意的转变,同时还精确科学地辨析了流星、彗星与流星体的差别,最后介绍了四大最为著名的流星雨,极大地提升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16、“星空物语”,唐永志(山东大学(威海)):
从人类文明诞生之日起,人们就从未停止仰望星空的梦想;浩渺的宇宙空间看上去也许是寂静的,但远不是真正的“真空”,而是“居住"着各式各样、神奇绚丽的星云。我们的作品选取了有代表性的星云,采用科普视频的形式可以更好的帮助培养公众对于天文学的兴趣,起到很好的科普作用。
17、“幽灵般的木星环”,何锦霞(华南农业大学):
木星有一个淡淡的光环系统。但是比较淡薄,再加上其自身非常的黯淡所以直至1979年才被旅行者观测到。事实上,木星环和土星环一样巨大无比,同样拥有环状结构,只不过木星环要微弱得多,就像幽灵般环绕在木星的外围。这可能是因为木星环比土星环薄不少再加上角度的原因,所以在地球上很难观测到它。而旅行者就像是地球的第三只眼睛,帮助我们发现了木星环。
18、“北纬三十度的约会”,陈李俊(湖南大学):
这是1990年2月14日,旅行者一号在60亿公里外拍摄的照片,右下角箭头指的亮点就是我们所处的地球。“一粒悬浮在无尽黑暗中的灰尘,那就是我们的所有”(卡尔·萨根)。在我们普通人的一生中,总有些时候我们在仰望星空,并思考宇宙的奥秘。对于我们城市群居动物而言,仿佛浩瀚的星空早已离我们而去。但只要我们离开拥挤的人潮,走向静谧的郊区,便能享有纯粹的星空。约会在北纬三十度,邂逅最原始最纯粹的星空。
19、“宇宙最初的光”,仲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从大爆炸之后第一缕微光,到如今照亮宇宙的亿万星光,当第一个光子离开原子,开始在宇宙之中传播,亿万年过去之后,当宇宙的温度只剩3k,我们再去探究这宇宙最初的光,我们又能够明白些什么呢,我们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宇宙微波背景,从而更加立体的去认识我们所处的宇宙。
20、“浅论天文望远镜的发展历程”,熊东方(广州大学):
光阴似箭,斗转星移,从地球上第一个人类抬头看见星空,到现在人类探索外太空的未知领域,转眼间人类已经对星空进行了几万年的探索。在对星空进行探索的过程中,望远镜的发明直接推动了天文学这一学科的快速发展。可以说,没有望远镜,就没有现代的天文学。既然望远镜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那么望远镜的前世今生究竟是怎样的呢?本文将为您科普望远镜的历史,帮助您了解望远镜的发展历程。
21、“Bye Cassini”,高孟嘉(东北大学):
卡西尼号,在人们心中已不仅是一个探测器的名字,更是一种情怀,是那个时代人们勇敢探索的见证者和天文精神的代名词。本漫游以独特的视角追忆卡西尼号探测器的“一生”,按着时间顺序从旅行者1号探测器掠过土星,到卡西尼号探测器发射,到探索土卫一、土卫二、土卫六,再到卡西尼号坠入土星大气层,通过动画技术给观者以视觉冲击。同时,作为多媒体天文科普创新形式,万维天文望远镜以其包容性与便捷性,在完成科普内容需要的同时,带给观者以多元化的视觉以及听觉体验。
22、“旅行到宇宙边缘”,卢学金(山东大学(威海)):
本作品利用wwt宇宙漫游制作而成,以第一视角从地球飞往已知的宇宙边缘。配上背景音乐,与所经过的星系或天体相呼应,不禁引发深刻的思考,宇宙是如何形成,而人类又是怎么样的存在呢。视频还介绍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星系,美丽的星云令人神往。
23、“黑洞探秘”,谢唯嘉(江西理工大学):
本作品为PPT讲稿,该PPT以8部分的内容呈现,以比较全面的角度去使听众了解黑洞。该PPT里有图片,有视频等,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以一种科学全面的语言带领听众科学深入的了解黑洞。使每一张都让你学习到新知识,并领会到黑洞的独特魅力。
24、“寰宇漫步app”,毕冠群(山东大学):
天文学最易吸引大众的,莫过于我们头顶的灿烂星空。基于向大众科普星空之美的想法,寰宇漫步app诞生了。app主要包含三个模块,即“科普”、“新知”与“图赏”。其中,科普模块又分为“恒星”、“星座”、“梅西耶天体”与“问答”四个栏目;“新知”模块主要是从果壳网摘录的天文方面的科研前沿咨询,“图赏”是从夜空中国网站摘录的天文摄影美图。各模块、栏目均注明原作者,内容详实,图文并茂,希望有助于向大众介绍天文之美。
25、“黑洞站点”,姜港港(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时间的列车正在穿梭于宇际间,黑洞站点是否会有更多的星球上车,孤零零的黑洞还在吸收着不一样的物质。从中引发了暗物质的猜想,下面的比赛我会用暗物质再一次解密时间列车。
26、“《另一个维度看天文》科普立体书”,曾恒冰(浙江师范大学):
由我们独立设计完成的天文科普立体书作品《另一个维度看天文》,作品通过可翻、拉、推、旋转、展开、关闭、延伸、摊开等移动的位置结构设计,将平面图文外的空间延伸或加强。在作品的各个板块,我们将天文现象转化为三维的立体书,穿插简洁的文字介绍;在作品的扩展学习区,阅读者可以扫码使用由我们独立制作完成的天文科普教学flash课件。作品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板块:八大行星、地球、行星的运动、日食和月食和天文观测。
27、“自然”,纪璇(北京师范大学):
该视频将我们所处的宇宙看成一个虚拟的游戏环境,玩家(即历代天文学家和我们每个人)的任务就是破解自然奥秘,当然这一切都是游戏程序的设定。最初困惑玩家的是为何会有日升月落、斗转星移,随着一代代玩家的努力,太阳系模型逐渐被确定。玩家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发现bug而且太阳系来已经无法满足玩家的探索欲望了,他们向更深的宇宙空间望去……游戏公司只能不断完善设定。在玩家和程序员的共同努力下,宇宙全貌在一点点浮现出来……
28、“科普讲座:眼见为实吗?——天体影像的亦真亦幻”,熊翊飞(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如今,人们总是能在各种网站和书籍中看到各类多姿多彩的天体图片,其梦幻美妙之感令人赞叹,但也导致不少人迷惑 ,这些照片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是拍摄的还是制作的?人眼目视究竟是何种效果?作者兼主讲人总结多年天文观测经验,以科普讲座的形式,试图通过以下几个部分,带领大家了解天文图片背后的秘密。1.序言 2.天文基础。3.光学基础 4.人类视觉 5.望远镜与CCD传感器 6.数字图像处理 7.天体影像的物理意义 8.结语
29、“你不可不知的流星雨”,邢崇(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当城市的灯火一步步取代星光,当银河的轮廓一点点消失,流星雨似乎早已成了一种梦幻世界里的想象,或许你甚至开始怀疑它是否真实存在···今天,就让我们抛开枯涩的专业术语,一起走进神秘流星雨的世界,拾起那份藏在内心深处的浪漫···
30、“住在火星上的一天”,贾凌(山东大学(威海)):
还在用视频和推文来科普天文常识吗?OUT辣!游戏也可以做到!谁说AVG游戏是日系剧情向和橙光玛丽苏专属?NO!它也可以用来做科普!住在火星上的一天可不像地球那么舒坦,你可能不小心被陨石砸中,你可能困在风暴中无法行进,你可能迷路辨不清方向,你可能冻死在凛冽寒风中,小心一步走错就会Game Over!但是同时,你也能看到与地球上完全不同的美景,全太阳系最高的山,全太阳系最深的峡谷,蓝色的太阳。还等什么,快来火星上生活一天吧!
31、“寻找太阳系外行星”,黄武城(广州大学):
本作品是以wwt为基础,以“寻找太阳系外行星”为主题的漫游作品。内容体现了近几年太阳系外行星发现的热潮,介绍了太阳系外行星的搜寻方法,同时涉及了近些年发现的一些特殊的日外行星,传达了天文学对于地外文明及生命的起源的关注。
32、“什么是“费米悖论”?”,黄世宣(浙江万里学院):
你一定要相信,宇宙这么大,文明肯定不止我们人类。总有人要仰望星空
33、“河北师范大学天文爱好者协会天文科普系列课件”,曹映怡(河北师范大学):
本次天文科普教学系列课件是河北省首个走进小学,开展天文科普教学的高校组织——河北师范大学天文爱好者协会,专门设计的课件。与石家庄市天文爱好者协会合作,在将近两年相互的不断改善和总结下,目前已形成一套完备的授课内容(市天协的教学课件并没有参赛)。课程内容通俗易懂,丰富有趣,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还附有WWT宇宙漫游大赛的获奖作品:恒星演化和彗星的旅程,也是深受大家喜爱的科普作品。天文科普,我们一直在路上。
34、“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引力波”,汪爱玲(广州大学):
视频主要介绍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以及每位获得者的贡献。科普了什么是引力波,以及ligo的探测原理
35、“亲爱的外星人”,刘喆(山东大学):
遥远的星空,从小就是我们的执念,我们一天天长大,星空就好像永远那么年轻一样,外太空真的有外星人吗,我们又是否真的会被他们消灭?……希望,这一切,只是人们的臆想,永远不会实现
36、“浅谈宇宙起源之谜”,荆亮(河北科技大学):
从上帝的宇宙到大爆炸,我们在一步步用科学探索未知,究竟宇宙从何而来,又经历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探秘。
37、““上帝之光”—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张昌旭(华中师范大学):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一种充满整个宇宙的电磁辐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存在,给宇宙大爆炸理论以有力的支持。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起源、发展、研究成果等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有助于人们了解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特点,培养中小学生对天文学的兴趣,为教育提供启示。我们在其中运用WWT这款软件,将枯燥的科学知识生动地展现出来,既能展现WWT的特点和优势,又能让人学到知识,品尝到学习的快乐。我们遵循逻辑顺序,精心制作了这个视频,希望为中小学天文学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38、“天文小科普之八大行星、星座、流星”,陈雅玲(华南师范大学):
我们团队制作了三组小学教程的ppt,分别为八大行星,星座和流星。孩子在小学时期最为好奇,漫天的繁星总能引发无限的思考,这个课程能引领他们初步认识宇宙的美妙。其中八大行星用了seewo软件制作,有可旋转的3d星球模型,让学生能更直观地认识八大行星;星座从占卜的角度切入,引起学生的兴趣,再介绍了星座起源和分类,最后还分析了十二星座;从梦幻的"向流星许愿"这个话题引出对流星的介绍,和同学们一起欣赏七大流星雨。
39、“水星逆行”,郑映慧(广州大学):
在今年的8月中到9月出,出现了一个比较常见的天文现象—水星逆行。但由于人们的迷信和网上的炒作,所以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个不好的征兆,因此我们制作了一个wwt来介绍水星逆行的原理,并破除水逆是不好的征兆这个迷信。我们的作品从水星在太阳系中的位置、水星逆行的原理、火星逆行的原理以及今年的水星逆行出现的时间来介绍这个天文现象。
40、“今天也探测太阳”,刘师垚(四川大学):
宇宙浩渺,吸引着人类不断发射探测器搜寻宇宙更隐秘的信息。而太阳,作为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其中所有行星所围绕的恒星,人们想方设法描绘它、接近它,而由于温度、距离等问题,人类的探测器始终难以企及。而NASA计划于2018年发射的Parker Solar Probe太阳探测器将帮助我们揭开太阳的神秘面纱。PSP探测器的发射有着什么样的背景?它又能帮助人类解决哪些问题?关于太阳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哪些知识?我们的作品将带领大家了解PSP及太阳的相关知识。
41、“肉眼观星指南”,温牡玉(广州大学):
天上的星星到底是什么东西?星星是有不同的颜色吗?看星星没有望远镜怎么办?流星雨很美,没有望远镜,又要错过了?仙女座是藏着一个仙女吗?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抬头仰望星空就能找到北极星?人人都想“上晓天文”,本作品将从“星星是什么”、“满天繁星怎么认”、“流星雨怎么观测”三个方面介绍星空基本知识,和大家一起学习肉眼观星技巧。
42、“二十八宿系列海报”,熊贵辉(中山大学):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叫做二十八宿,中国古代天文学说之一,又称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代中国将黄道和天赤道附近的天区划分为二十八个区域。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曾广泛应用于古代的天文、宗教、文学及星占、星命、风水、择吉等等术数中。不同的领域赋予了它不同的内涵,相关内容非常庞杂。而我们的二十八宿系列海报,具体清晰而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它们各自对应的形状、位置,为人们了解中国古代天文知识提供了参考。
43、“孤独的探索者——卡西尼”,钟楚捷(广州大学):
本作品主要介绍土星探测器卡西尼号自1997年10月发射升空至2017年9月坠入土星这近20年任务期中所做出的主要贡献,包括卡西尼号穿越小行星带、拍摄木星影像以及土卫六照片、探测土卫二等。利用WWT软件,通过制作漫游的方式向大众科普卡西尼号的一生,以此纪念已焚毁的卡西尼号、表达对卡西尼号背后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的敬佩以及意识到“卡西尼-惠更斯”探测计划真正的伟大之处。
44、“引力波的匠心之旅”,徐成亮(合肥工业大学):
作品概述引力波的来历,发展历程,形成原理,形成波源以及世界上有关引力波项目的团队,有助于帮助爱好者缕清引力波的相关线索,从而形成直观感受。通过广泛收集各类引力波花边新闻和有关视频,我们剪辑出了这样的一个作品,整体上画面比较酷炫,不偏于死板,容易引起兴趣,再配以简洁易读的文字,不影响美感的同时也缕清了各画面间的联系。同时,我们还为视频制作了花边配图供读者参考
了解更多关于本次竞赛,请见:2017年全国大学生天文创新作品竞赛通知
请关注"全国大学生天文创新作品竞赛"官方微信号: astrocaic
[/url]
竞赛官网:http://caic.china-vo.org/index.html
本篇文章转自“天文创新作品竞赛”微信公众号
天文爱好者 | 微信公众号
关于《天文爱好者》月刊:
1958年创刊,中国最早的天文科普期刊。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天文学会、北京天文馆主办。
面向海内外青少年读者,启迪科学兴趣,探索宇宙奥秘。
全国统一邮发代号: 2-352,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订阅网址:http://bk.chinapost.com.cn,搜索“天文爱好者”即可订阅
在淘宝网搜“天文爱好者”也可购买。
往期文章回顾
[url=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DEwOTE3NA==&mid=2650501497&idx=1&sn=86ad781ffdaca69d6b541327ea517eff&chksm=be8312e089f49bf68d32a512b6ac17a7c50f03203a6e080538cdec69a845c932d11200ecfe5e&scene=21#wechat_redirect]日全食精彩图赏丨首次发现存在平行宇宙证据
《加勒比海盗5》里的天文故事
为什么英文中的Dog Days是指三伏天?
▲向上滑动
关注天文爱好者微信公众号
天文爱好者杂志
tianwenaihaozhezazhi
关注官方新浪微博带V字认证的“天文爱好者杂志”
天文爱好者杂志新浪微博
http://weibo.com/aitianwen
邮箱:aitianwen9@126.com
长按右方二维码
关注我们ˉ► |
|
|
|
0 个评论